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
The Prose Tradi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開課學期
104-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授課教師
李隆獻 
課號
CHIN1048 
課程識別碼
101 246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文16 
備註
與康韻梅、李文鈺、汪詩珮、高嘉謙、潘少瑜、許暉林、蔡祝青合開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1CHIN104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3週:荒謬與真實:中國古代神話 主講人:李文鈺先生
歷經漫長的口述流傳,一經文字寫定,神話便成為最初的敘事形式,以荒謬離奇的故事,解釋世界的創建、人類的起源、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生成,以及亙古的死亡之謎。神話講述神與女神的事跡、英雄的歷險、惡魔的鬥爭,乃至人與神之間的越界愛情。而在創造、傳述與接受過程中,神話反覆烙印的是人類的心靈實相與生命經驗,是對未知的探索、對禁忌的衝撞、對遺憾的補償、對命運的抗爭,更是對超越境界的追尋。作為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的初啟,神話的人物形塑、情節結構乃至原型主題,與後世的敘事作品亦存在特殊的交融、傳遞或影響關係。
本單元以《山海經》、《楚辭》、《左傳》、《淮南子》中的神話敘述為主要閱讀文本,從自然到人文、從故事到內蘊,認識中國神話原始的敘事風貌,探求神話所蘊藏的精神內涵:
一、解釋與象徵——神話的定義、特質
二、變形與再生——精衛填海、夸父追日
三、眾神的詩篇——山鬼、河伯
四、神話與歷史——后羿
參考書目&指定閱讀
《山海經校注》袁珂著(臺北:洪氏,1981)
《楚辭補註》宋.洪興祖撰(臺北:藝文,1981)
《左傳會箋》日.竹添光鴻會箋(臺北:明達,1986)
《淮南子注》漢.高誘注(上海:上海書店,1992)
《古典小說散論》樂蘅軍著(臺北:純文學,1984)
《主題學論文集》陳鵬翔編(臺北:東大,1983)
《神話》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臺北:立緒,1997)
《千面英雄》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臺北:立緒,1997)

第4-5週:先秦漢初「歷史敘事」鳥瞰:《左傳》、《戰國策》、《史記》的敘事特色及其承轉 主講人:李隆獻先生
中國敘事傳統源遠流長,尤以歷史敘事為盛,相較於西方敘事實不遑多讓。本單元聚焦於先秦至漢初的歷史敘事,以《左傳》、《戰國策》、《史記》為主要討論與比較文本。
本單元分為二大部份:一、敘論:概述先秦至漢初歷史敘事之發展,討論何謂「歷史」、何謂「敘事」,並說明敘事要素:人物、情節、觀點視角、主題等。二、比較與討論:本課程選取三個主題─刺客、伍子胥故事、敘事與議論─為討論事例,透過比較同類主題在不同文本中的敘述異同,冀能闡明不同的敘事特色與觀點,探討歷史敘事歷經先秦至漢初的發展與轉變,進而思索歷史�敘事、虛構�真實間的辨證關係。同學須事先閱讀指定文本,於課堂上進行討論。
參考書目:(節選,餘請參課堂講義)
唐.孔穎達等:《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清.嘉慶20年(1815)阮元江西南昌府學開雕之《十三經注疏》本。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影印明治44年(1911)日本明治講學會重刊本。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2009年修訂本。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78年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新安書局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東京:東京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昭和7年(1932)。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李隆獻、蔡瑩瑩:〈《左傳》「弒君敘事」舉隅─以趙盾、崔杼為例〉,《國文學報》第48期,2010年12月,頁1-34。
李隆獻:〈《左傳》「仲尼曰」敘事芻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頁91-138。
李隆獻:〈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文與哲》第25期,頁21-76,2014年12月。
過常寶:《原史文化及文獻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鄭杰文:《戰國策文新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寧:《史記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第6週:從六朝志怪到唐傳奇 主講人:康韻梅先生
本單元主要依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言:「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之論,以《幽明錄•楊林》、〈枕中記〉和《妖異記•盧汾》、〈南柯太守傳〉兩組文本闡明由志怪到傳奇的演變之跡,並以之析論志怪小說與傳奇小說敘述形式的差異。
指定閱讀:
劉義慶《幽明錄.楊林》
《妖異記•盧汾》
沈既濟〈枕中記〉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參考書目: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 台北:世界書局 1980年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第7週:唐傳奇文備眾體 主講人:康韻梅先生
本單元主要以唐傳奇名篇〈鶯鶯傳〉來析論宋.趙彥衞認為唐傳奇兼具「史才」、「詩筆」、「議論」的「文備眾體」之文體特色,並進一步申述唐傳奇在敘事中所雜糅的抒情色彩。
指定閱讀:
元稹〈鶯鶯傳〉
參考書目:
孟昭連:〈論唐傳奇「文備眾體」的藝術體製〉,《南開學報》第4期,2000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文備眾體」之研究-以趙彥衛的「文備眾體」說及其相關議題為主〉,《唐代文學研究第十四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康韻梅:〈「鶯鶯傳」的情愛世界及其構設〉,《文史哲學報》,45期,頁41-61,1996年12月。
康韻梅:〈唐傳奇〈鶯鶯傳〉的多元觀照〉,《中文創意教學示例(續)》,高雄,麗文文化,頁115-142,2010年9月。

第8週:「從街頭技藝到文學經典:商業世界與話本小說的興起 主講人:許暉林先生
第9週:慾望、教養與禮文化:從《金瓶梅》到《兒女英雄傳》 主講人:許暉林先生
中華帝國晚期的商業發展與明清小說的生產息息相關。這兩週的主題主要是從晚明以後商業活動、娛樂需求與書籍印刷的蓬勃發展,去談明清小說如何對於包括文人自我定位、對消費慾望的反省、家庭倫理與教養焦慮、以及禮文化的崩壞與重建在內的明清重要社會文化議題提出回應。指定閱讀如下:
1. 從街頭技藝到文學經典:商業世界與話本小說的興起
〈喬彥杰一妾破家〉、〈杜十娘怒沈百寶箱〉
孫康宜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頁139-151。
2. 慾望、教養與禮文化:從《金瓶梅》到《兒女英雄傳》
商偉: 〈《金瓶梅詞話》與日用類書:百科全書體敘述的形成〉
胡曉真: 〈蘋蘩日用與道統倫理──論《兒女英雄傳》〉


第10-11週:戲曲的特殊敘事:抒情性與戲劇性、改編與創新 主講人:汪詩珮先生
元雜劇是戲曲史上首次的黃金時代,元曲的重要成就,在於將詩、詞以來韻文學的抒情性,往「敘事性」及「戲劇性」推移;明傳奇則為第二度的黃金時代,進一步將雜劇的一本四折敷演為三、五十齣的長篇大套,確立戲劇敘事與抒情寫意之融合。兩種戲劇體製所倚賴的重要敘事技法,即為從「改編」引伸出的「創發」。本單元第一週將從元雜劇、明傳奇取材自志怪小說、唐傳奇的改編,透視戲曲文體如何將小說改編為「曲」,再從「曲文」展示情節架構與人物描摹,開發出融合抒情性與戲劇性的新敘事。
清代以降的花部戲曲表演,是戲曲史上第三度的黃金時代,也是演員、劇場與表演性開始凌駕劇本文學性的時代;本單元第二週將觀察戲曲如何改編晚明白話小說故事,抽取其中的人物形象與主題意識,探究小說中的隙縫,加以渲染、轉化,從新的視角進行再創作,最終開啟一系列的重層改編與跨越時代、地域的表演傳播;這部分將從晚明小說、清代的文人傳奇與藝人改編,談到現當代的京劇、地方戲與新編戲曲。
第10週:從韻文學、小說到戲曲的改編:《牆頭馬上》、《西廂記》、《牡丹亭》的人物與愛情
第11週:主題與人物的雙重轉化與創新:從〈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到《白蛇傳》戲曲系列
參考資料: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
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廂記》(台北:里仁書局,1995)。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金聖嘆批點,張建一校注,《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台北:三民書局,1999)。
阿英,〈雷峰塔傳奇敘錄〉,《雷峰塔傳奇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陳芳英,《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出版社,2010)。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傅惜華編,《白蛇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湯顯祖著,徐朔方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
臧懋循編,王學奇校注,《元曲選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第12週 小說的書面化傾向與敘事模式的轉變
主講人:蔡祝青先生
晚清因遭遇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在文學的傳播方式與觀念上也出現了關鍵性的突破,使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有了重要的嬗變。本講將說明近代報刊的出現,如何透過印刷與連載形式的變化、新小說觀念的倡導、與譯介域外小說的實踐,讓宋元以來以職業「說書人」直面觀眾、章回形式的「說--聽」敘事模式,慢慢轉化為以知識份子(進而發展為職業小說家)為主,以「書面語」創作、報刊連載的「寫—讀」敘事模式。而梁啟超於1902年所倡議的「新小說革命」,尤使小說翻轉歷來的「小道」地位,而成「文學之最上乘」,晚清、五四小說家也因創作意識的改變,進而調整其敘事模式。
1. 近代報刊的興起與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梁啟超倡議新小說革命使小說晉升為「文學之最上乘」
閱讀材料:
1)陳平原:〈小說的書面化傾向與敘事模式的轉變〉,收於氏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頁254-284。
2)報刊資料。

第13週 寫實與虛構:晚清小說對於敘事傳統的傳承與跨越 主講人:蔡祝青先生
自梁啟超倡議「新小說革命」以來,使批評時政、啟蒙新知為主旨的新小說蔚為大觀,允稱晚清小說的最大特色。本講將以此兩類小說為例,說明晚清小說對於傳統敘事傳統的傳承與跨越:其一為晚清新小說家、翻譯家如何借鑑史傳傳統,在著重歷史小說的視野下,創作譴責小說;其二則在西方政體與科學新知的啟悟下,又如何從傳統神魔小說的視野中,擬出極富時空想像的科幻奇譚,使得晚清小說在知識體系與敘事模式上,皆產生了極大的跨越。
1. 寫實的向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
2. 虛構的理想:《新中國未來記》、《新石頭記》
閱讀材料:
1) 報刊資料。
延伸閱讀:
1)陳平原:〈“史傳”傳統與 “詩騷”傳統〉,收於氏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頁208-236。
2)王德威:〈混亂的視野—科幻奇譚〉,收於氏作:《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人文,2003),頁329-406。

第14週:中西文學傳統的相遇:清末翻譯小說 主講人:潘少瑜先生
清末時期,西方小說經由翻譯進入中國,引入新鮮的敘事手法和多樣的寫作主題,而在譯者對原著文本有意識的選擇及藝術性轉化之下,這些翻譯小說又摻雜了中國文學傳統的諸多元素,以及譯者對西方世界的投射想像,可謂「文化翻譯」之精彩呈現。本單元將以言情與偵探小說文類為例,示範翻譯文學之研究方法,考察清末翻譯小說之文本特質和文化意義,並闡述翻譯文學對中國近現代文學之影響。
講義:
林紓與王壽昌譯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節選、張坤德譯柯南道爾〈呵爾唔斯緝案被戕〉。
參考書目:
錢鍾書,〈林紓的翻譯〉,收入氏著《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頁82-125。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訂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修訂譯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年。
Michael Gibbs Hill, Lin Shu, Inc.: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第15週:文化菁英與消費市場:民初通俗小說 主講人:潘少瑜先生
隨著上海都會文化的興起及消費市場的擴張,俗稱「鴛鴦蝴蝶派」的通俗小說作家於民國初年大量湧現,他們浸潤於中國文學傳統之中,又深受清末翻譯小說之啟發,以哀感頑豔的文辭,傳遞新舊文化過渡時期的社會脈動,遂贏得消費大眾關注,而成為五四新文學的頭號勁敵。本單元將以鴛鴦蝴蝶派小說名作為例,析論通俗文學與文化菁英之間複雜曖昧的關連,並闡明民初通俗小說在文學史上之地位與重要性。
講義:
徐枕亞《玉梨魂》節選、周瘦鵑〈西子湖底〉、張恨水《啼笑因緣》節選。
參考書目: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杭州: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林培瑞(Perry Link)著,陳大道譯,〈一、二○年代的傳統式都市通俗小說〉,淡江大學《中文學報》8 期,2003 年7 月,頁175-198。
Lee Haiyan,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第16週 俠與中國身體:民國武俠小說的寓意和流變主講人:高嘉謙先生
武俠是廣受歡迎的中國近現代通俗敘事類型之一,議題往往觸及正義、國族、歷史、身體等不同層面,形成豐饒的敘內涵。本單元將討論武俠小說紀實與虛構的敘事策略,透過身體、成長、和江湖三個主題面向進行寓言化的解讀,以期在武俠文本內建的社會與歷史空間中捕捉豐富的現代意義與消費趣味。
閱讀書目
于潤琦主編︰《清末民初小說書系•武俠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台北︰世界書局,2003﹚。

第17週鄉與城的變奏:沈從文與張愛玲的小說譜系 主講人:高嘉謙先生
鄉土與城市是新文學的核心主題,形成京派與海派小說敘事風格的特點。沈從文的湘西風土與張愛玲的淪陷上海,如何在寫實傳統中帶來新的敘事視野?本單元將討論沈、張的寫作,怎樣回應和重估新文學的傳統,以及形塑的鄉土與城市寫作譜系。
閱讀書目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
參考書目
嚴家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2010。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台北:人間,2010。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杭州:江蘇教育,2010。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戴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龔鵬程:《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張新穎:《沈從文的後半生》(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

第18週 期末報告
 

課程目標
透過歷代敘事文本──古代神話、先秦漢初歷史敘事、六朝志怪、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元雜劇、明傳奇、晚清小說、翻譯小說、民初通俗小說、民國武俠小說、近現代小說等,──探討中國傳統敘事文學的敘事特色與藝術成就。 
課程要求
1 第一次上課缺席者視同退選。
2 上課前請先閱讀教材。
3 請準時出席,學期末以出席次數作為評分參考。
4 學期末繳交5000字以上報告1篇。
評量方式:
報告1篇80%,出席及課堂表現2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見授課教師各單元指定閱讀書目 
參考書目
參見授課教師各單元指定閱讀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介紹 
第2週
9/22  荒謬與真實:中國古代神話─李文鈺先生 
第3週
9/29  荒謬與真實:中國古代神話─李文鈺先生 
第4週
10/06  先秦漢初「歷史敘事」鳥瞰:《左傳》、《戰國策》、《史記》的敘事特色及其承轉─李隆獻先生 
第5週
10/13  先秦漢初「歷史敘事」鳥瞰:《左傳》、《戰國策》、《史記》的敘事特色及其承轉─李隆獻先生 
第6週
10/20  由六朝志怪到唐傳奇─康韻梅先生 
第7週
10/27  唐傳奇文備眾體─康韻梅先生 
第8週
11/03  從街頭技藝到文學經典:商業世界與話本小說的興起─許暉林先生 
第9週
11/10  慾望、教養與禮文化:從《金瓶梅》到《兒女英雄傳》─許暉林先生
※本週繳交報告題目及摘要300字(參考《中國文學研究》撰稿格式) 
第10週
11/17  戲曲的特殊敘事:抒情性與戲劇性、改編與創新─汪詩珮先生 
第11週
11/24  戲曲的特殊敘事:抒情性與戲劇性、改編與創新─汪詩珮先生 
第12週
12/01  晚清小說的書面化傾向與敘事模式的轉變─蔡祝青先生 
第13週
12/08  寫實與虛構:晚清小說對於敘事傳統的傳承與跨越─蔡祝青先生 
第14週
12/15  中西文學傳統的相遇:清末翻譯小說─潘少瑜先生 
第15週
12/22  文化菁英與消費市場:民初通俗小說─潘少瑜先生 
第16週
12/29  俠與中國身體:民國武俠小說的寓意和流變─高嘉謙先生 
第17週
1/05  鄉與城的變奏:沈從文與張愛玲的小說譜系─高嘉謙先生 
第18週
1/12  ※本週繳交期末報告並上傳至CEIBA.